为深入推进学院“三风”建设,充分发挥 “金课” 与 “金师” 的示范引领价值,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,学院精心策划 “金师” 系列访谈活动。本次访谈旨在聚焦优秀教师群体,深挖他们在课堂上的独到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手段。
教师简介:甄伟,经济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政策、资源环境管理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研究。

课程简介: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学科,以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,分析就业水平、国民收入、物价总水平等宏观经济总量。其核心内容包括:总量决定与波动,如GDP核算、失业与通货膨胀成因;政策工具,如财政政策(税收与支出调整)和货币政策(利率与货币供应调控);长期目标,追求充分就业、物价稳定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。通过IS-LM模型、总供给-总需求模型等工具,宏观经济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,指导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稳定发展。
采访与交流
Q1:您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在我看来,当下,宏观经济学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,在于教材知识体系与现实情境之间,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脱节。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,当我给大家讲解一些理论的时候,同学们往往面露困惑,难以迅速做出反应,更无法在第一时间吃透理论内涵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为了弥补课本与现实之间的裂痕,我尝试着引入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案例,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,让大家以更直观、更亲切的方式,感知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理论,化抽象为具体,助力大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。
Q2: 在课堂上,您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度,活跃课堂氛围?
在课堂上,我一直致力于打造充满活力与深度的课堂。我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时间安排在下午三点,这一时间段学生容易因困倦而注意力分散,再加上课程本身涵盖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模型,理解难度较大。为此,我采用两个方法提升课堂参与度:一是精心筛选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,将其巧妙融入理论与模型的讲解过程中。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,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概念被赋予具象化的解读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;二是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,筛选一些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热门案例,将其引入课堂分享。以学生熟悉且喜爱的短视频作为切入点,不仅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,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,引导他们主动走进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殿堂,让课堂真正“活” 起来。

Q3:您的课程在同学们之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,那么您认为您给同学们带来的最主要的帮助是什么呢?
在授课过程中,我尤为关注同学们的成长困惑。无论是课堂互动还是课后交流,我察觉到大家在情感、学业抉择等方面常常陷入迷茫。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,比如对未来职业规划拿不定主意,纠结是考研深造、出国开拓视野,还是直接投身职场。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困惑,我会在课程中抽出适当时间,分享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思路,帮助同学们构建起系统性的思考框架。
当然,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如果同学们有个性化的困惑,我随时欢迎他们课后与我深入交流。我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,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。我希望通过这些引导,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帮助同学们掌握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,培养他们应对人生挑战的能力。也正因如此,不少同学反馈,这些交流切实为他们拨开了迷雾,在成长道路上给予了莫大助力,我的课程也收获了大家的认可与好评。